失败的商业决策(失败的商业电影)

慷慨赠送 施温培养对手葬送自己
施文自行车公司由伊格纳斯施文于1895年在芝加哥创立,现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自行车制造商。20世纪60年代,施万曾一度占据美国25%的自行车市场,但随后却面临发展危机。
在20世纪70年代,石闻公司一直专注于十速变速汽车市场。为了长期主导这一市场,石闻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金进行零售分销网络的建设和品牌建设。就在石闻全力以赴巩固现有市场的时候,自行车市场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山地车逐渐成为消费者喜爱的车型。在20世纪80年代,山地车已经取代十速变速自行车成为最受欢迎的车型,轻便、高科技和外国制造的自行车越来越受成年骑自行车者的欢迎。由于错过了市场转型的机会,施万公司的销量急剧下降,在自行车市场的份额日益下降。
1979年,当伊格纳茨的孙子小爱德华施维默(Edward Schwimmer Jr .)执掌施维默自行车公司时,该公司因之前的失误而陷入困境。看到施万的市场份额正在被Tolek、Cannondale、Giant、Diamondback等有远见的自行车制造商蚕食,小爱德华施万(Edward Schwann Jr .)决定开拓海外市场,加入国际竞争,以扭转公司的不利局面。这样,施万公司为了利用国外的生产条件,将大量自行车转移到当时制造成本低、工业基础好的日本进行生产。同时,施万公司还从台湾省进口了少量巨人机械工业公司生产的自行车,然后以施万的品牌在美国市场上销售,因为台湾省不断扩大的自行车产业已经在价格上击败了日本厂商,施万可以通过购买巨人公司生产的自行车进行贴牌销售,有效地获得成本优势。
小的改革措施给公司带来了一线曙光,为濒临危机的公司重新燃起了重获市场的希望。然而一场事故的发生让公司再次转向,这一错误对策的制定最终让这家百年车企走入深渊。
1981年,芝加哥施万公司的主要工厂发生了工人罢工,这使公司的领导很生气。他们担心美国人的高薪带来的高生产成本影响了施万自行车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罢工后,公司高层没有与工人谈判解决问题,而是关闭了在中国的主要工厂,将他们优秀的工程师和先进的生产设备搬到了台湾省庞大机械工业公司的自行车厂。
之前的交易为施万与巨人公司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当时台湾省较低的人力成本更让施万的高层动容。作为与巨人公司伙伴关系的一部分,施万交出了一切,包括技术、工程和生产能力,以换取施万在美国市场进口和经销巨人公司生产的、以施万为商标的自行车。这正是巨头公司想要的。他们总想成为最有竞争力的自行车制造商,总有一天能在世界自行车市场上牢牢占据一席之地。施万公司赠送的资源是金钱买不到的。
一夜之间,拥有最先进制造技术的巨人公司迅速提高了生产能力和质量水平。到1984年,巨人公司每年向石闻公司交付70万辆自行车进行贴标和销售,占石闻公司年销售额的70%。
实力雄厚的庞大公司,并不满足于做别人的代工。在为施万生产贴牌自行车的同时,也在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1981年,巨人公司成立巨人股份有限公司(台湾省),以自有品牌巨人经营台湾省市场。从1986年开始,巨人公司利用从施万那里获得的知识在荷兰和美国建立了公司,并开始以巨人品牌拓展欧洲和北美市场。
到1992年,这家巨头公司已经占据了全球自行车市场的主导地位,它销售的每10辆自行车中就有7辆是以自己的商标销售的。当年10月,放弃核心资源的石闻公司的市场份额下降到5%。在捷安特等自行车品牌的冲击下,难以为继的石闻公司不得不申请破产。
[点评]“石闻把特许经营权放在银盘上赠送给巨人公司”,这是石闻把设备、技术等核心资源转让给巨人公司时,一位自行车制造业的美国同行发出的感叹。在别人眼里,生产技术和制造技术都是核心资源,是企业生存的看家本领。施万不仅没有严格管,反而很容易交给别人,导致巨头代工企业快速成长,成为他们最大的竞争对手。一份“厚礼”让石闻失去了立足之地,最终被无情的市场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