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杜甫草堂,廊上挂着一幅画(走进杜甫草堂有感)

走进杜甫草堂
作者:海云阅读:兰
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清华路。杜甫在这里生活了近四年,写了240多首诗。唐末诗人韦庄发现草堂旧址,将其重修,使其得以保存。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都有过修缮和扩建。杜甫草堂占地近300亩,完整地保留了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的建筑格局,照壁、正门、迪达、石室殿、柴门、宫布寺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对称回廊及其他附属建筑。
杜甫草堂正门匾额上的“草堂”二字,是清朝康熙帝第十七子爱新觉罗云里所写。
走在幽深的鹅卵石小路上,放眼望去,茅草屋四周绿树环绕。古树参天,浓荫蔽日,巨大的阴影遮住了我们。小路边的小溪静静流淌,穿过竹林,越过山坡,跨过小桥,流向远方。抬头望去,宽阔茂密的树叶将阳光分割成点点,散落在地上,像一张不完整的金色地毯。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欢迎远方的客人.
我来到了花径,一条属于花草树木的小路。在这条小路的最前方,还挂着一副对联:第一副对联:唐果进锦里西山的背影是永恒的,第二副对联:沅江路绿郊的植被永远是新的。走过花道,就到了杜甫的草堂。我迫不及待地想进去。虽是草堂,但“诗圣”杜甫在此留下了数千首古诗词。我随着人群走进草堂的书店,我仿佛看到了杜甫在写作。他时不时走出草堂,对着鸟儿唱几句,时不时撸起袖子磨砚.非常感人。走出小屋,我来到一个花园。好像杜甫在用盆给这棵树浇水。多么诗意的小院啊!
诗史堂工部祠堂,一室三塔,闭山明柱,高石阶,花格门。寺内有明清时期的杜甫像石雕,其中明万历年间(1602年)雕刻的杜甫半身像是草堂现存最早的石雕。清代,黄庭坚和陆游被供奉在杜甫像的两侧,因此也被称为三贤堂。堂上有一副对联“荒河几代人盖房子,不同代人推宋二贤”。少陵草堂碑亭少陵碑亭是杜甫草堂的代表建筑之一。这是一个草堂,上面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四个大字“少陵草堂”,是郭王子写的。
雍正十二年(1734年),太子郭派达赖喇嘛进藏,途经成都,专程拜见草堂,留下此手迹。我步入诗史殿堂,杜甫瘦长的身躯映入眼帘。杜甫脸上露出肃穆的表情,小眼睛炯炯有神,仿佛在感叹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杜甫严肃的表情,让我仿佛看到他在埋头思考如何写出优美的诗来体恤百姓。离开“诗史馆”后,我不禁回过头,凝视着他瘦弱的背影。这个忧国忧民的诗人,看起来好高大。
穿过诗史馆向西,过水槛,过月洞门,便是梅园。站在月洞门外,可以看到湖边矗立着一座四层的砖塔,还有一座弯弯曲曲的桥横跨在湖面上。这座塔叫做“一游亭”。就拿杜甫的诗‘他山在天之下都显得矮子’的意思来说吧。从0755到79000。梅园大雅画廊原为草堂寺大雄宝殿,因北宋文学家黄庭坚所著《望岳》而得名。门上的“大雅画廊”四个字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收藏的。至今,大雅画廊内有规模最大的大型琉璃壁画和历代著名诗人雕塑12件,生动地展示了杜甫的生平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
唐肃宗甘源二年(759)冬,为躲避“安史之乱”,杜甫举家从陇右(今甘肃南部)迁至成都。唐肃宗甘源三年(760)春,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边建了一座小屋。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草堂建成,称“成都草堂”。他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一池花为沧浪》中提到了成都草堂,他在这里生活了近四年。
然后,我走进了——号一间简陋的小屋,杜甫故居,被修复了。看到这里,我不禁深有感触。我永远忘不了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也让我更加热爱草堂。这让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平静.
我站在茅草屋前,看着一簇簇新芽,生机勃勃。突然,杜甫的沉重思绪在我心中蔓延。杜甫虽然安详辞世,但他“一心报国”的崇高精神仍在。时过境迁,从这里的“晨光点树梢”到现在的“已近黄昏”,连草堂上最后一点光亮也消失了。此时此刻,我满脑子都是想法.
海云,现已退休,在报社做编辑记者30多年,在市级以上报纸、杂志、电视台、电台发表各种体裁作品4000余篇。
网名蓝,喜欢朗读,愿意用声音传播美。
来源:微信微信官方账号sijimei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