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 原型(十二公民的凶手)

在一个法律课考场上,一群英美法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正在补考。他们需要模拟一个英美法庭,和扮演陪审团的家属一起完成一个案件的审理。
案件似乎已成定局:一名富二代少年涉嫌杀害亲生父亲。“人证”、“物证”、“动机”似乎都很明确。法庭要求由12名家属组成的陪审团在规定时间内达成12:0的裁决。
讨论之初,11位“陪审员”已经认为本案没有讨论的余地,富二代肯定是凶手;只有一个“陪审员”觉得这个案子的审理还有疑点。
讨论结束,12名家属全部投“无罪”票,认为此案应该重审。
这里面发生了什么?他们讨论了什么?
一张桌子,12把椅子,6张选票,这部电影在这个场景中基本完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考试”,也给大家上了一堂“公民精神课”。
一场辩论背后的公民精神和陪审团精神陪审团是英美法背景下特有的制度,在中国并不适用。中国也有“人民陪审员”,但人民陪审员多是给法官提意见,陪审团有直接裁判案件的权力。
所以,整部电影只是一个模拟陪审团的过程。然而,虽然程序是虚构的,但12名陪审团成员之间的观点冲突是真实的。
经过一场辩论,让我们真正看到:什么是公民精神和陪审团精神。
什么是“公民精神”?影片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影片一开始就基本展现了所有公民精神的反面例子:
有些人总是以身份偏见和地域偏见对待其他群体,有些人总是不遵守公共秩序,粗暴地打断其他正在表达意见的群体。有些人带着父权至上的伦理观念和个人经验的自我替代,对嫌疑人进行情感有罪推定。有的人忙于自己的事情,不愿意参与公共事件和讨论,有的人只想做和事佬,不想因为公共事件的讨论而引发冲突。所以何兵的8号陪审员就成了核心角色。作为唯一对案件有疑问的陪审员,他首先要说服其他11名陪审员,从内心对这场讨论产生一种“信仰感”,而不是仅仅完成一项敷衍的功课;其次,要根据自己的逻辑和判断,一次次把充满情绪和偏见的辩论打回理性的轨道,得出真正经过深思熟虑和权衡的结论。
我们来梳理一下影片中的六票。是什么让其他11人重新考虑,从有罪变为无罪?
除了8号陪审员,所有的人都被判有罪.
第一次投票,11:1加入无罪阵营的是:9号陪审员,空巢老人。
他重新投票是因为一个很感性的原因,那就是他在70年代遭受了很大的不公,好人给了他很大的力量。此外,他完全理解案件中空巢老人证人的心态:因为不被世人重视,突然有了一个面对镜头的机会,让整个社会看到了自己。他必须提供非常明确的证词,并使用“亲眼所见,亲耳所听”这一无可辩驳的描述。
第二次投票,10:2加入无罪阵营的有:5号陪审员(经历过不公正监禁的受害者)和11号陪审员(政法大学保安)。
5号陪审员被说服了:在老人听到楼上声音的同时,一列火车正在穿过大楼,而就在同一秒,火车上的女证人亲眼看到了嫌疑人的杀人现场。老人的证词不合理,因为根据当时的现场,火车经过的声音远远大于楼上的声音,他可能听不清楚。
11号陪审员被说服了:基于他的合理怀疑,如果嫌疑人主观上是故意杀人,为什么会买这么特殊的刀,为什么逃离现场后不回来取凶器。
第三次投票,8:4加入无罪阵营的有:2号陪审员(数学老师)和6号陪审员(急诊医生)。
这一轮补充增加了一个非常微妙和意外的推论:8号陪审员和出租车司机发生了非常激烈的争吵,出租车司机想打架,大喊“我要杀了你”。8号陪审员急中生智反驳了他。一个人喊“我要杀了你”,不代表他真的会杀人。
第四次投票,6:6加入无罪阵营:1号陪审员(团长)、7号陪审员(小卖部老板)、12号陪审员(保险推销员)。
这一轮新的疑点是嫌疑人的杀人证据能否在死者身上刺下一个向下的刀口。5号陪审员用自己哥哥的刺杀经历证明,这种道具的刺法通常是向上的,而不是向下的。
第五次投票,3:9加入无罪阵营:3号陪审员(出租车司机),4号陪审员(房地产开发商),10号陪审员(北京本地人),
这一轮最精彩的推断是:基于4号陪审员揉眼睛的习惯,9号陪审员推断女证人应该也是近视眼。案件发生在晚上,当时女证人正在辗转反侧。当时她应该没戴眼镜,所以不可能看得很准。
4号陪审员还抛出了电影中的金句:第六次投票,0:12有这样的气度格局,真的打破了“资本家”这个标签的刻板印象。
向真理低头,是一件幸福的事。
出租车司机、小卖部老板、北京土生土长的大叔是评审团中情绪最强烈的三个“愤青”。他们最终改变想法是在个人情绪发泄完毕之后。在此之前,三人的讨论充满了一文不值的“无能之怒”。这大概也是中国没有陪审团制度的原因之一吧?)
当然,影片给出了一个理想的结局:大家终于可以放下情绪和包袱,给嫌疑人一个客观的审判结果。现实中,我相信很多感情用事、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是无法被“真相”和“证据”说服的。
电影结尾:字幕解释,这个案子真正的结局是——的富二代真的不是真凶,这也意味着12个“陪审员”终于完成了一次合格的考试。
同时,影片在最后一刻也向8号陪审员,这位自始至终“有节奏”的家属坦白,其真实身份是一名检察官。陪审员在影片中所做的,其实就是检察官的日常工作和职责。在辩论过程中,他始终没有透露自己的身份,而是以一个普通家长和普通市民的身份,和其他11位家长一起,为一个案件寻求真相,算是普法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