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团妇联工作重要性(群团改革后的妇联工作原则)

妇联和工会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群众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们在帮助国家发展和促进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他们是党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从他们的角色来看,不宜废除,他们具有代表性。
然而,群体的代表性和群众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国家层面的负责人不止一次释放出群团组织需要改革的言论,说明群改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说明这些群确实需要加快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残联的分析在上一期已经讨论过了。本期只说妇联和工会。我先定一个基调,就是妇联和工会的改革除了多接地气之外,还是要聚焦主业。近年来,妇联、工会也在铺摊子。虽然有些单位有很多组织,比如宣传部、人事部、文体部,包括二级机构的职工活动中心,但这些部门本质上应该不是他们的主营业务。省直单位以下,没有五六个人,一两个人就能干的活。
这里必须强调,他们的主业应该是维权。如果他们必须增加一项,他们还可以增加就业援助。有人会争辩说,人的工作少,干不完。他们太累了。作为参股公司,还享受公务员待遇,工资高。这些部门成立之前都是在办公室,办公室安排一个人也是可以的,虽然一直是在国内。
围绕主业,妇联和工会必须在维权下下大力气,这也是他们成立的初衷,因为作为职工,加入工会就是在受到侵害的情况下得到组织的全力帮助。你帮了他一次,他可能会感激你一辈子,这比任何宣传都有效。妇联如果贴近基层,积极帮助妇女维权,不仅会让傅姑娘朋友心存感激,还会间接提高妇女在整个社会的社会地位,更能体会到那种撑起半边天的能量。
在我看来,工会过年发礼品,妇联发女性用品礼包,也不错。但由于一些地方资金有限,财政困难,每年的工作报告虽然漂亮,但实际上面对的是庞大的群众基础,服务的是庞大的群体,所以只会惠及一小部分人,有人会问灵魂:我为什么不呢?
所以,只有让有限的资金回归主业,聚焦主业,以维护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为中心,深入群众,真实感受他们的实际需求,出台一些真正能帮助到服务对象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困难职工的帮扶力度,才能让包括女同胞在内的职工感到幸福,这也是他们改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