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破发(理财产品破净)

中国的银行理财在经历了极不平凡的2022年后,终于迎来了喘息。随着债券市场的不断回暖,1月以来大部分银行理财净值大幅度回升。理财产品破净率显著下降。从2022年12月理财产品破净率一度达到 28.5%的极高水平,已明显下降到10%以上的水平。随着业绩回暖理财产品销售也逐步回暖。近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了 《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2)》 (下称 《报告》 ),中国的银行理财拿出了“真净值”时代的首份年度答卷。结合报告和近期理财市场的数据,我们来简单梳理经历了中国银行理财市场历史上最为动荡的三个月,中国的银行理财发生了哪些变化?
一、整体规模下降,破净率仍在高位
《报告》显示,受2022年四季度兑付潮影响,2022年末银行理财规模较2022年6月末减少1.5万亿元。2022年12月,银行理财规模达到27.65万亿元,较2022年6月下降5.1%。同时,同比增速自2019年以来首次为负,比2021年末下降1.35万亿元。理财下滑的原因,笔者在理财|非理性赎回?——理财破净的锅该不该投资者背?已经分析过了。一方面,银行融资下降导致居民存款大幅增加。2022年,我国居民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比上年多增7.94万亿元。
图1:银行理财存续规模变化
1月份以来,银行理财净值明显回升,尤其是长期债券净值,带动银行理财净值逐步回归正常。但整体来看,虽然目前的净损失率明显下降,但仍维持在历史高位,接近2022年权益大幅调整导致的“固定收益”理财规模。也意味着目前理财产品的净赎回趋势并没有完全扭转,需要随着后续理财产品净值的进一步上升而趋于稳定。预计这一趋势至少会持续到2023年第二季度之后。
图2:银行理财破净率情况
二、积极应对“现金理财新规”,T+0.5到账产品增加
根据银监会和央行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2023年现金管理产品将有两个变化。一个是赎回日期由“T 0”改为“T 1”,一个是快速赎回金额调整为1万元。《报告》显示,受“现金管理新规”影响,2022年末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8.76万亿元,较年初下降5.75%。现金理财占全部理财产品的38.3%。
图3:银行理财产品存续情况(按发行方式)
单位:万亿元
为了应对新的现金管理法规,银行对其现金管理产品进行了改革。优化客户体验,维持产品规模。
一是从销售单只现金管理产品变为销售现金管理产品智能组合。例如,目前招商银行的现金产品组合“日日宝”由20款现金管理产品组成(均在招行理财旗下)。产品购买时,根据最近7天年化收益,平均自动转入多只产品。赎回时,每只产品可实现1万元T 0赎回,产品组合快速赎回金额提高至20万元。同样,今年1月,平安理财提高了旗下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组合“灵活宝”的快速赎回额度,由之前的总额6万元(组合中单只现金管理产品的快速赎回限额为1万元)提高至10万元。近日,平安金融再次发布公告,拟将灵活宝快速赎回总额度提升至15-20万元。
二是改变原来赎回T+1改为T+0.5。将T 1晚上的原始收款提前到T 1早上或中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近日,工银理财表示,为通过流程优化和技术升级,提升投资体验,加快产品赎回时间,旗下信天益系列4款产品实现“T 0.5”赎回,即将资金赎回时间提前至次日中午。不过,工银理财并不是理财行业的第一家。早在去年12月,平安金融就正式公布了其现金理财产品和灵活日开系列,均可实现T 1最早上午11点前到账。
三、投资者更加保守、中长期产品发行比例提升
从2010年到59000年这三年间,银行理财客户的风险偏好一直在下降,其中风险偏好为级(保守)和级(稳健)的个人投资者数量较去年同期进一步上升,分别上升1.10个百分点和0.55个百分点。但风险偏好在3级以上的个人投资者数量有所下降,主要是平衡型客户占比下降。回到2020年,股市整体回报可观,客户风险偏好大幅提升,投资者对股权融资和固定收益融资的配置增加。然而,随着固定收益福利的大量发行
1.平衡型投资者占比下降最快。为了满足客户的低波动需求,从1月份开始,银行开始发行摊余成本法估值和混合估值的理财产品。根据估值规定,这些产品都是封闭式产品,所以封闭式产品的发行一度占到一月份新开发产品的百分之九十七。但随着集中赎回潮的结束,以及可摊余成本估值的股票债券的减少,封闭式理财发行占比逐渐下降,但仍保持在90%以上。
图4:理财产品各类风险偏好投资者数量分布
22.封闭式理财发行比例显著提升。-2022年理财下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银行在债券收益率过低的情况下,盲目拉长产品久期,放大杠杆率。因此,2023年以来,银行增加了长期理财产品的发行,尤其是12-24个月的,减少了短期理财产品的发行。通过拉长产品期限,可以降低客户申购赎回对产品净值的影响,更好地实现期限匹配。还有一个原因是银行大力发行摊余成本估值理财,本身就要求期限匹配,从而减少了短期理财产品的发行。针对摊销成本法对理财产品进行估值,银监会近期进一步加强监管,要求各银行以资产为重点,确保各机构严格按照估值规范使用摊销成本法。但随着银行在理财方面留下的短期债券资源的短缺,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一年以内)将很难在市场上看到以摊销成本法估值的短期理财产品。
图5:封闭式理财周发行量占总发行量的比重
3.中长期限理财发行占比提高。
图6:封闭式产品不同委托期周发行量占比
图7:定开式产品不同委托期周发行量占比
随着2022年末债券波动导致的此轮理财产品净损失,一方面为了应对客户赎回,另一方面为了减少产品净值的波动,理财产品的资产配置更加短期化。2022年末,债券资产在理财产品配置中的占比由2022年6月末的67.9%进一步下降4.2%至63.7%。其中,13.3%持有同业存单,50.4%持有债券,2022年6月为14.6%持有同业存单,53.3%持有债券。同业拆借和现金的比率达到5.7%和17.5%的最高水平,2022年6月为3%和14.1%。
四、更加追求低波动,长短期限产品收益差拉大
1.债券持有比例下降
图8:2019——2022年银行理财资产配置结构
下图数据显示,银行以往配置的银行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以下简称永续债),从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以来所有期限均呈现净流出,但期限在1年以上尤其是3年以上的永续债仍处于净流出状态。资产端,理财客户还是不太愿意配置长期理财产品。另一方面,近年来各家银行发行的摊余成本估值理财,由于估值方法的要求,无法配置此类债券。因此,从结构上看,未来一段时间,银行理财投资的短期趋势仍将持续。唯一的变数是未来养老金融资的引入。因为养老理财资金锁定时间长,可以更好地配置长期产品。
图9:2022年银行理财资产配置结构图
需要看到的是,目前随着市场的逐步企稳,短期信用债利率快速下降,导致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快速下降。但长期信用债由于仍处于流出状态,价格水平仍然较高。因此,近期理财产品长短期收益率差距拉大,短期理财平均基准达到年化3.2%-3.5%,而部分两年以上的理财产品仍在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