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不是那个中国,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中国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世界)

中国是超级大国吗?最近《外交政策》网站发帖称,中国是中美两极之一,但不是地区霸主,也不是超级大国。作者Jo Inge Bekkevold是挪威国防研究所的高级中国研究员,也是挪威驻华大使馆的经济参赞。
荣教授认为,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是当今地缘政治变化最具影响力的单一驱动力。虽然俄罗斯正在乌克兰发动战争,但美国已经明确将中国列为其头号挑战。2022年6月,北约首次将中国纳入战略构想,这标志着该集团安全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中国到底有多强大?衡量和比较国家之间的实力是一项不精确的工作。尽管如此,如果我们将中国与冷战时期的美苏进行比较,并考虑三个重要的概念:极性、霸权和超级大国的原始定义,我们可以获得有关中国目前权力地位的宝贵信息。
这种比较表明,虽然这些从010到59000的分类在学术争论中看起来是抽象的细微差别,但它们实际上对21世纪的战略和政策产生了重大而具体的影响。
极点是国际体系中大国的数量。确定一极权力大小最常见的方法是看关键指标:人口、领土面积、资源禀赋、经济能力、军事实力、政治稳定性和政策能力。用这七个指标可以看出,现在的国际体系已经有了明显的两极权力结构。中国和美国是两极的,类似于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
就经济实力而言,现在的体制其实比冷战时期还要完善,中国的经济财富总量几乎和美国相当。另一方面,苏联经济占美国经济的比重从未超过50%。然而,就军事力量而言,目前的国际体系不像冷战时期那样完全是两极的。现在华盛顿和北京的军力差距比当时华盛顿和莫斯科的差距还大。差距更大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国防支出占GDP的比重比冷战时期的苏联要小。
根据结构现实主义理论,权力结构中的极点数量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大国行为和国际秩序。两极的权力结构有望将两极推向一种密集的、无所不包的竞争,并在两个竞争者和各自的盟友之间形成明显的两个集团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延伸到军事、经济等事务。这是美国和苏联对抗期间的情况,我们今天看到了类似发展的迹象。
然而,仅凭极性并不能让我们全面了解中国的实力。与极性不同,霸权和超级大国的概念来自力量和规模。它们是地缘政治概念,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关于中国影响力范围和限度的信息。
“超级大国”是美国国际关系学者威廉TR福克斯在1944年出版的《超级大国》一书中提出的概念。由于美国和中国是两极权力结构中的两个主要国家,它们通常被称为超级大国。毋庸讳言,国际体系中只有一极才能成为超级大国,但成为一极并不是成为超级大国的唯一要求。按照福克斯最初的定义,中国不是超级大国。
福克斯把大国分为两类:超级大国和地区大国。福克斯称,超级大国拥有全球影响力,有能力将自己的武装力量投入大战略决定的任何主要战区。另一方面,地区大国可能享有大国地位的正式和礼仪上的威望,但它们的影响力只有在发生权力冲突时才是巨大的。福克斯强调,只有拥有巨大领土范围的国家才能成为世界许多地区的强国。1944年,福克斯仍然将英国定义为超级大国,因为它的英联邦和帝国,以及它在世界所有主要战场上投射力量的能力(包括大量的殖民军队)。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快就变得很明显,英国不再是一极或超级大国。
关于中国何时会成为超级大国,清华大学学者严十年前就做过预测。
2013年,颜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预言,中国将在2023年成为超级大国,世界将迎来中美两极格局。
他在《历史的惯性》一书中写道:未来十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升至1:5;2023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9万亿美元。到那时,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按目前的汇率将是17万亿美元,将超过当时的美国。2023年,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影响力将达到50%甚至高于美元,人民币、美元、欧元可能形成三足鼎立。2023年,中国将拥有载人航天工作站,至少三个服役的航母舰队(可能建造五艘航母),四到五艘拥有射程8000公里导弹的战略核潜艇,以及部署部队的第五代战斗机(歼20和歼31隐形战斗机)。
严在接受采访时说,“有人说我的预测很大胆。在他们看来,中国不可能在十年内成为超级大国。其实持这种观点的人很多,不仅包括广大网友,也包括一些认为中国不可能的高级外交官。然而,外国民众和政治家对中国地位的理解却截然相反。他们普遍认为中国将很快成为超级大国。”
事实证明,颜教授太乐观了。我们只是中美两极之一,离超级大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未来十年,还是有可能成为超级大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