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仁”(如何做到仁爱孝悌多选题)

孔子讲仁,实际上是树了一个标杆,即建立了一个很高的核心价值观。于仁,孔子对任何人也不许也。原因就在于这个“仁”是很难达到的,就连尧舜犹病耳。因为,作为一个人,要做到每时每事都公而忘私、全心全意是很难的。但孔子并没有因此而停止人们对仁这个价值的追求,认为“为仁”尤易,“为仁”由己,“为仁”不难。
那么,孔子所言“为仁”该如何做呢?
孔子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给出了答案:一是学习;二是讲孝。
孔子一生没有专著,在他看来,所有的东西,包括理论方面的,实践方面的,什么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一切一切,古人都讲到了,讲全了,并且讲得很到位,故而孔子言“述而不作”,所学所讲所用,都是在复述古人圣贤的思想,自己没有什么理论,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创新。不像今天连个硕士、博士的论文,都非得弄出几个创新点来,否则就不能获得学位。
孔子给我们留下来的东西很多,但是专著只有一部,那就是《论语》,其实,这也不能叫专著,而是和弟子们教学时的对话,由弟子的编撰而成。但是,这部著作作为《十三经》之一,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其地位和作用有多么重大。若放在今天,经所谓专家组论证,《论语》可能不能算专著,至多算作论文集而已。目前那些著述等身之人,一写就是几百万字,专著几十部,论文上百篇,放在历史上,可能连半页纸也无法保存下来,与古人相比,岂不悲哉!
言规正传。在孔子看来,“仁”作为其理论的核心思想、核心价值观,源于心性,根于天道。那么,作为人的心性究竟是什么呢?在于人有心智,善于学习,故人区别于禽兽。所以,《论语》第一篇就是《学而》。从学习入手,这里的学习既包括学校的教育,也包含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凡知,在于学。不会就学,不懂就问。孔子特别强调学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优则仕,通过学习而成为君子,成为贤能之人。在学习上,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人都可成为君子。
再一个从实践层面上,“为仁”就是最好实践方式,就是孝。孝与仁都代表了最本真的天性。
孝,也分为层次。首先是孝养。仁者爱人,首先是爱父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孝养。孝养,就是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是最低层次的“为仁”,也是最根本的“为仁”,放在今天就是“底线思维”,你不赡养父母,就违法了,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第二个层次,就是孝敬。孝不只是养,养犬马也是养,然养父母还必须有个敬,谓孝敬。敬从心,从心而敬父母,谓之孝敬。如对待老人,即使是端一碗水,也要毕恭毕敬,老人就很高兴;假如不敬,即使是一碗肉,用一种不好语气或不敬地放在老人面前,说道:“吃吧!”这种语气,老人也不会高兴。所以,“为仁”在孝的实践上,第二个层次就要做到“孝敬”。
第三个层次,就是孝顺。孔子讲在孝父母时“色难”,就是这个道理。老人之所以称老人,就是因为人已经老了。人们都知道“老来难”这首民间流行的歌谣。老了会遭到人们的嫌弃,有些人不待见老人,既有老人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但最主要的仍然是很少人能够做到孝顺。一个“顺”字,表明了“仁爱”最高实践意义,顺着父母之言、之心、之情、之意,那便做到了“尽孝”。
孔子讲“性”、讲“道”、讲“德”、讲“义”、讲“礼”、讲“智”、讲“信”、讲“君子”、讲“小人”、讲“心”、 讲“学”、讲“孝”,总以“仁”来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