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陈家祠堂(广州的陈家祠堂坐北朝南,恢宏大气,其进门右手边的厢房)

2019年2月5日,大年初一,广州市中山七路。
抚流光一砖一瓦岁月浸山墙
叹枯荣一花一木悲喜经沧桑
大凡能够修建雕刻精美建筑的,往往都是一个家族的有钱人,或者族氏众筹的有钱之人。比如陈家祠,就是在光绪年间由广东72县陈氏族人共同捐资,耗时6年(1888—1894)兴建而成。
第一眼看见陈家祠,就被建筑的奢华所震撼。屋脊上层层叠叠、浑厚繁杂、五彩缤纷的各种塑像矗立在规整的建筑之上,豪华、靓丽、气派、精致,非常吸睛。
祠堂由清代首任驻美公使吴川陈兰彬发起筹建,门口高挂的牌匾书写四个大字《陈氏书院》。千万别被误导了哈,这里可以是接待陈氏家族读书人的地方,但绝不是教书育人的学堂。
“九百年派溯英州故土常怀绳祖武,七十县宗联穗石德星再聚蔚人文。”由于这种众筹的合族祠凝聚的不仅是一族的势力,而是众多家族的势力,官方担心势大危及政权,是不被接受的,甚至是打压的对象,所以陈家祠堂为避其嫌,对外以“陈氏书院”示众。这种玩法也能行,其实也是与陈氏领头人的社会地位和威望,陈氏族人的财力,地方官员的“开明”有关。
陈家祠堂是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铜铁铸、彩绘建筑装饰艺术的集大成者。游走其间,穿堂、走院、过廊、驻厅、跨门、倚窗、护栏、靠壁、仰脊、观梁,处处都能观赏和体验到这种无处不在的精湛艺术,这种巧夺天工的匠心,将广府建筑艺术的“七绝”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具有深隧空间立体感的砖雕,并非是单一砖石雕琢而成,而是在多块砖石上雕琢不同的物象,通过榫卯固定组合起来形成层层叠叠繁复的场景,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虽极尽奢华,陈家祠的建筑依然遵循了广府民居建筑的实用性,其中被称为“镬耳屋”的山墙形式就是广府建筑的典型代表。这种镬耳墙除了装饰作用,还与徽派建筑的马头墙有着相同的作用,防火、透风、导流、散热、遮阳、防晒。
然而,陈家祠的镬耳墙又有别于大多广府民居的半圆形样式,它是三角形的。
下面这块用石雕镶嵌铁艺而成护栏是不是很独特。这就是广府建筑的魅力,常常结合地域建筑文化、西洋文化,博采古今、中西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建筑韵味。
唉,这两组放置院内的塑像,难道是对陈家祠堂的发展吗?
为了打卡,临时充当守门员,主要还是这身后山墙上彩塑的图案,倒立的蝙蝠口中衔着宝瓶,寓意“福到平安”,国人的智慧真不是盖的。
彩绘的左秦琼,右尉迟恭,高大威武。他俩才是正宗的守门神。
如今的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开设于内,这些文物形象各异,形式多样,工艺精湛,不仅代表着个体的艺术,在陈家祠中正是这些个体艺术的结合,造就了它集体的灿烂。
日本当代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在谈到中国建筑时称:“在中国,建筑拥有只有大国才有的强大力量感,如彻底的对称性表达、与大自然相对的压倒性规模感,以及独特的形式感和材质感…。”
中国的建筑大师梁思成这样总结中国建筑的特征:“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
“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
千百年来,大至一宫一殿,小至一宅一院,中国建筑独特的语言艺术和构造艺术,安放了中国人丰富的生活哲学和文化情趣。
广州的陈家祠正是用它独特的艺术成就,体现了广府式建筑在岭南建筑艺术中的代表性,成为中国祠堂建筑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