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上唯一没有朋友的好汉:无人与他玩,就算生病到死都没人问津

《水浒传》这部小说成功地塑造了许多英雄好汉的形象:胆大心细的武松、急躁敦厚的李逵、助人为乐的宋江、足智多谋的吴用……这些人,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来讲述这些人物,为他们建塑风骨。
尤其是这些好汉们之间的纠葛,让他们的形象丰满了很多。然而在梁山泊里,还有一位“独行侠”似的好汉,不与其他好汉们把酒言欢称兄道弟。明明武艺高强,却不能得到重用。无人与他来往密切。
他从生病到死,梁山上这些以“义”称的好汉们,都没有关注过这个人,他就是绰号“青面兽”的杨志。
在水浒传中人们先想到的好汉,绝不会是杨志,因为他太沉寂了,除了卖刀和生辰纲,几乎再没有提到过他。那么,他为什么不能融入梁山呢?
一、流着朝廷的血其实,杨志生来就不是做反贼的苗子。他是著名抗辽英雄杨家将的后人,五侯杨令公的亲孙子。
按道理来说,杨志应该自小就受到朝廷的照顾。毕竟杨家将赫赫有名,将门虎子,自然也该多多关照。可不知什么原因,杨志小时候却流落关西,勉强生存。
不过杨家将的血流淌在骨子里,从小受到的教育也让他将效力朝廷认为是唯一正道。因此虽然幼年流落在外,成人后的杨志还是踏上了科举的道路。
哦不,是武举。杨志长成后习得了一身好武艺,便去朝廷参加武举。凭借这一身武艺,以及杨家将后人的身份。杨志不仅成功顺利地通过了武举,还立刻就有了自己的官职—殿司府制使。
这个官职在宋代的武官系统中,绝对算得上是一个高级武官。首先殿帅府制使在官阶上就是一个很高的官。放在现在,大概属于副国级。
而且这个官属于殿前司,所谓殿前司,是宋代掌握禁军的机构。
殿司制使官是殿帅府派出办理公务的官员。制使的意思是皇帝派遣的使者,宋代殿前司所属下级军职。杨志曾任殿司制使官。
殿司制使官是宋代殿前司所属下级军职,可理解是殿帅府派出办理公务的官员。
毕竟是杨家将后人,出道就是这样的一个高官。只要就这样干下去,以杨志高强的武艺与谨慎的性格,日后前途那是不可言说的光明。
然而生活不会这样一帆风顺。很快,一个突如其来的变故就让他失去了这份官职。
在《水浒传》的背景下,皇帝乃是宋徽宗赵佶。这位皇帝喜欢的除了文人字画,还有奇山异石。他委任著名的奸相蔡京以政务,让蔡京给他运集天下罕见的奇珍异石,称为“花石纲”。
这里的纲有着“贡物”的意思。
杨志偶然下被分派了护送花石纲的任务。花石纲由于其性质,靠人力、畜力是不可能完成移动任务的。因此它不能走陆路,只能走水路。在波涛汹涌的黄河上,花石纲沉船了。
这实在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汹涌澎湃的黄河上,不知沉过多少船。但这艘船沉了,杨志是没办法交代的。
这是皇帝的东西,而杨志没能看好皇帝的东西。这在封建时代中是多大的一种罪不言而喻,因此杨志没敢回去认错,他跑了。
二、被欺负的老实人杨志还没领多久朝廷的饷银就跑了,身上自然没钱。没钱是没办法吃饭的,而人不吃饭是不行的。困难之下,他想到了身边的宝刀。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杨志绝对是个愿意遵守国法的“好人”的。在困难情况下,他与其他梁山好汉“打家劫舍、劫富济贫”不同。
想到的不是用自己的武力获取财物,而是用合法的方式,卖掉宝刀来吃饭。
杨志卖刀这件事,还是和他的“心向朝廷”有关系。恰逢大赦,朝廷不会再追究他们之前的罪责了。杨志第一反应就是重新回到朝廷为官府效力。
从始至终,但凡有选择的话,杨志是不会选择去落草的。
他立刻收拾行装,带上剩下的一点银两前往东京府。在路上,杨志还和梁山好汉林冲打了一架。林冲曾是禁军教头,杨志是禁军将领,对比之下就显得林冲身上的江湖气要比杨志浓得多。
到了东京府,杨志的选择是找太尉高俅,这就是杨志在政治上不成熟的体现。说得明白一点,杨志不通人情世故。
高俅这样的人,没有拿钱打点,怎么可能会给你办事?果然,一看杨志空手来的,高俅二话不说直接拒绝,还把他赶出了门。
从这里能看出,杨志本质上是一个比较老实的人,一个算得上是“天真”的人。他觉得给朝廷效力是唯一的“正道”,因此不愿意落草,有机会就想回到朝廷。
这种与梁山众好汉态度上的根本性不同,是他在梁山没有朋友的重要原因。
被高俅赶出门后,杨志就开始了他两个最重要的戏份之一:卖刀。杨志的这把刀颇有些来头。削铁如泥是不可多得的好刀。
这样的好刀需要识货之人,但是不幸的是,识货的是泼皮牛二。
泼皮牛二看出了杨志的刀是一把好刀,于是多次骚扰。为什么他敢去招惹杨志?因为杨志的气质比较像一个“老实人”,这让牛二觉得他软弱可欺。杨志的遭遇不由得让我9想起了另一个人:韩信。
只是牛二的目的不是羞辱杨志,杨志也没有韩信的耐心。从原著中描写的场面里,我们看到牛二数次伸手试图抢夺杨志手中的宝刀,都被杨志挡开。最终牛二恼羞成怒,强夺宝刀不成被杨志杀死。
从这里可以看出,杨志虽怀一身武功,但是比较内敛、低调。
即使当过的官比鲁智深的提辖、武松的都头都要大,却没有他们身上那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霸气”、“匪气”。
所以快活林的郑屠在能不得罪的情况下就不得罪鲁智深,西门庆也要把武松打发走才敢欺负他哥哥。
而牛二却在只身一人的情况下,看见杨志的宝刀便想出手抢下。说直白了,就是杨志与众好汉身上的气质不同,因此他在梁山没有朋友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三、孤僻不群杨志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性情急躁,并不能团结周围的人。这一点在护送生辰纲的过程中凸显得淋漓尽致。护送生辰纲时,杨志要求随行的人提高警惕。
他自己也是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他们白天休息,晚上赶路,就是为了防止生辰纲被夺。
可以说,杨志的策略是正确的。但是他不会团结身边人,对待他们总是呼来喝去,甚至进行拳打脚踢,周围的人就有了怨言。梁山的众人就利用杨志团队的特点,对他们用计。
到达黄泥岗时,队伍对杨志的怨怒到达了顶峰。任凭杨志如何斥骂、鞭打,众人只是躲在树林中的阴影下躺着不动。
杨志无可奈何,随行的谢都管也劝说杨志。杨志只得同意暂时休息,等到天气凉爽的时候再赶路。
这是一个难得的,众人不听杨志号令的“窗口期”。梁山众人敏锐地察觉并利用了这一窗口期,“白日鼠”白胜等挑出下了蒙汗药的酒。
众人都想要喝,杨志也表示了反对。奈何这时军士们都不再信任杨志,白胜也适时地予以一激:我这酒里下药了,不卖!这一行为更加激化了军士们的不满,即使是确实有怀疑的,此刻也要买上一碗解暑了。
随后就是众人被迷倒,生辰纲被梁山好汉夺去的事了。杨志没有办法,只得上梁山落草了。其他人醒来后不见了杨志,干脆把所有责任推到杨志头上,说他勾结梁山劫走了生辰纲。
在这里,作者还隐晦地表达了当时北宋朝廷的昏庸情况:给皇帝宋徽宗的花石纲沉河,只需要离开放弃官职便可。
而弄丢了给太师蔡京的生辰纲,则除了上山落草无别处可去。宁可得罪皇帝,不能得罪太师,足以说明当时北宋朝堂已经荒谬到何种地步,也更加强了梁山“替天行道”口号的正义性。
四、举目无亲的杨志杨志来到梁山登上聚义厅后,与众好汉并无多少来往。也因此,梁山众人对杨志并不看重,有意无意地孤立了他。
我们看到最后杨志病死,也是凄凉的,没有朋友去看他。实际上这种迹象早在他刚上梁山时就表现出来了。
众所周知,梁山内的好汉们要不是王伦、晁盖时期就在的元老,要么就是后来通过元老拉入伙的方式进来的。一个靠谱的、老资格、地位高的介绍人,是能否在梁山立住脚的关键之一,像鲁智深由宋江拉拢。
杨志却没有一个靠谱的后台在梁山,因此在梁山内缺失了应得的待遇,比如排名。
梁山内好汉的排名,除宋江、吴用等几名特殊成员外,一般是按照武力排序的。但是能与林冲过数十招而不分胜负的杨志,名次却比林冲要低上不少。
豹子头林冲是为天雄星,在一百单八将中排名第六,而青面兽杨志为天暗星,排名只在第十七。
至于为什么青面兽的排名这么低,似乎也是有原因的。攻打东昌府时,杨志出马迎战张清,却被张清用飞石击中头盔,竟吓得“胆丧心寒,伏鞍归阵”。
这一段描写,我个人觉得很奇怪。杨家将的后人,久经沙场的将领,与林冲斗得有来有回的猛将,被吓得胆丧心寒,伏鞍归阵?但不论如何,杨志在梁山内的孤立,却是不争的事实。
“逼上梁山”可以形容梁山上大部分的好汉。正如宋江那句有名的台词:“又有谁生来愿做草寇,脸上带着两行金印”。
但在梁山上,杨志绝对是最不情愿、最无奈的那一批。如果杨志能够活得长久一些,他绝对会赞同宋江的接受朝廷招安的想法。
可惜天不假年,杨志年纪轻轻就去世了。从人物结局上来说,他还不如林冲,至少林冲病逝时身边还有武松相伴,而杨志至死身边都一个人也没有。
有的人在社会中,享受如同宋江等人一呼百应的感觉,一群兄弟一群朋友,时刻都有人听自己的想法。
也有杨志那样的人,在人群中他并不缺本事,却总是淡淡地处在人群的边缘。或许他并不是存心如此,可能他也想要朋友。
然而在人群中,他并不能找到和自己一样的人,于是只能在边缘默默看着。杨志,就是这样一个边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