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春节给我5000元红包,奶奶才给200元,我才不去奶奶家

过年长辈给晚辈发红包是沿袭了很久的传统,因为“岁钱”与“祟钱”同音,最早是长辈给小辈,有驱赶“邪物鬼怪”的意思,演变到后来变成了祈祷儿孙平安健康的含义。
可原本美好的祝愿,却随着时间推移和孩子对背后知识的不了解,延伸出很多“变味”的解读。有些孩子认为谁给我的红包数额大,谁就更疼我,我应该孝顺。谁给我的数额小,就是不喜欢我。
甚至有些孩子会觉得长辈给孩子不同数额红包就是偏心眼,在孩子心里种下了不平等的观念。
聪聪(远房表姐的儿子)今年6岁,当他爸爸妈妈问他今年去爷爷家过年还是姥姥家过年,孩子毫不犹豫地说:“我要去姥姥家过年,姥姥姥爷最疼我了,每年都给我5000元红包,好吃的好喝的都留给我。”
“我才不要去爷爷奶奶家,奶奶家太远了,奶奶只给我200元红包,就是不爱我。”
在孩子心里明白不了那么多道理,也不知道每个人给的红包为啥不一样,为啥给不同孙子不一样的红包。
孩子单纯地认为谁给的红包大钱多谁就更爱他。如果父母不引导不干预,孩子的金钱观、亲情观会受到严重影响。
原来聪聪的姥姥姥爷只生了一个女儿,他们都是大学退休老师,家里条件好,有聪聪这么一个宝贝外孙疼都来不及,所以无论是平时去还是过年去,玩具零食都是随时备着,每年过年都是包5000元红包。
两个人每个月退休工资加起来1万多,5000元在他们眼里不算什么。
可是聪聪的爷爷奶奶家就不同了,是农村的,家里条件一般,爸爸兄弟3个人,两个叔叔都有2个孩子,当时为了帮衬给3个儿子娶媳妇,老两口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了不欠外债。所以日子过得紧巴巴。
爷爷奶奶也很疼爱聪聪,毕竟这个城里孙子一年到头见不到几次,也就逢年过节打个照面。聪聪每次回家他们老两口都开心得合不拢嘴,也会拿出自家珍藏许久的零食(别人送的,他们舍不得吃)。
每年他们也会诚意满满,给这个城里的孙子包200元大红包,毕竟条件不好,他们一般只给别的孙子50元。200元是他们攒了好久才存的。
可6岁的聪聪哪里懂这些,只觉得奶奶给的200元和姥姥给的5000元不止是红包面积不同,连重量也不同,可他哪里知道他们承载着一样的爱呢。都是老人对孙子(外孙)的爱。
也许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种情况,不同老人给孩子不同数额的红包,作为父母我们要教育孩子,数额的多少不代表什么。
如果有可能我们可以让双方老人给孩子一样的红包数额,金额不需要给太多,毕竟孩子太小,金额太大他们也不会支配,还会给孩子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不要早早地让孩子在红包里迷失自我,被金钱迷惑。